肉燥飯 | 產品詳細說明
返回產品頁滷燥肉飯(常被誤寫滷肉飯;白話字:ló͘-bah-pn̄g)是臺灣流行的一道豬肉飯菜餚,類似港式燒味。近年臺灣官方將滷肉飯英譯,改為臺灣話發音的直譯(如韓國泡菜英譯,以當地語言直譯,突顯專有特色)
一般常見魯肉飯的「魯」,「魯」字原意為愚笨,久用成為慣用用法,按字意正確用字為「滷」。滷者,用濃汁烹調食物也。臺灣美食作家朱振藩說,根據最早的字典書漢朝判斷,「鹵」字是正寫,後來出現「滷」字,成為臺灣最常看見的寫法,至於「魯」則是取其音相近者,但臺灣在數十年前已經出現「魯肉飯」的用法。各地作法稍有不同,但皆以醬油滷過的肉末為主,如臺灣滷肉飯通常是醬滷豬肉澆淋白飯,搭配筍干;在香港的臺式餐館,「滷肉飯」大多是使用滷五花肉塊,而「魯肉飯」或「肉燥飯」才大多是使用滷肉碎。
滷燥肉飯在臺灣被視為極具台灣特色的民眾小吃,南北有不同的意義。在北臺灣,滷肉飯為一種淋上含有煮熟碎豬肉(豬絞肉)及醬油滷汁的白飯的料理,有時醬汁裡亦會有香菇丁等的成份在內,與炕肉飯不同,看起來像南臺灣肉燥飯;「滷肉飯」在臺灣南部是指有著滷汁塊狀肉的筍乾滷肉飯與彰化的大塊炕肉飯亦不盡相同。另外,北部肉燥飯使用炒香肉燥,滷肉飯使用切丁滷肉,外觀相似,作法並不相同。本店肉燥飯使用切丁滷肉,加洋蔥炒香肉燥,淋白飯,搭配筍干。